400-677-3078 旧版
首页 电力能源行业重组整合与退出分析
韬略臻策
电力能源行业重组整合与退出分析

一、行业背景与重组动因
1、政策驱动:资产证券化与专业化整
2025年,国资委“三个集中”战略(资源向主业集中、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加速落地。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等央企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非主业资产剥离,并通过借壳上市缩短审批周期至6-8个月。例如,国家电投旗下未上市清洁能源资产规模超6000亿元,证券化率仅40%,远低于央企平均水平(65%)。为提升效率,中国电力(02380.HK)计划将3400亿元资产注入A股壳公司,借壳上市以解决港股流动性不足问题(日均成交额不足1亿港元)。
2、市场倒逼:新能源装机激增与火电困境
截至2025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40%以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与此同时,火电企业面临煤价波动、环保约束及新能源挤压的三重挑战,平均资产负债率达78.6%。例如,国投电力连续剥离内蒙古、山西区域低效煤电机组,预计减少亏损超20亿元;华能集团将30万千瓦以下机组全部关停,腾退土地用于储能电站建设
3、技术革命:储能与氢能商业化提速
钠电池成本下降40%,液流电池度电成本逼近0.3元/kWh,储能技术突破推动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国家电投旗下吉电股份整合国氢科技资产,构建氢能全产业链,氢能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入达58.8亿元。此外,核电技术如“玲龙一号”小

型堆的推广,进一步优化了能源结构。

二、战略进入:聚焦新兴领域与资源协同
1、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
■ 资产注入与并购重组:五大发电集团20
■ 区域协同与国际化:皖能电力、浙能电力依托安徽、浙江的高用电增速(2023年用电量同比7.4%、6.8%),整合区域内火电与绿电资产。国家能源集团收购东南亚光伏企业(如越南BCG Energy),输出“新能源+储能”解决方案。
2、前沿技术并购与数字化服务
■ 氢能与储能:国家电投与中车集团合作开发百兆瓦级液流储能系统,投运国内首个“风光氢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 智能微电网:地方国企填补央企退出后的市场空白,京能集团、越秀资本通过“EPC+运维”模式承接分布式光伏项目,地方国企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达38%(较2022年提升21个百分点)。虚拟电厂技术(如冀北电网聚合300MW可调负荷)优化绿电消纳,交易量占全国23%
3、借壳上市与资本运作创新
■ 壳资源选择:远达环保(600292.SH)、电投产融(000958.SZ)、华银电力(600744.SH)成为热门标的。例如,电投产融通过置出金融资产(估值180亿元)并置入核电资产(估值571亿元),转型为核电运营整合平台,目标市值达800亿元。
■ REITs与区块链融资:协鑫能科联合蚂蚁数科发行区块链REITs,融资成本降至4.1%;新能源基础设施REITs发行规模突破1200亿元,国电电力、三峡能源发行利率低至3.2%。


三、战略退出:低效资产剥离与结构优化
1、高亏损传统火电剥离
■ 煤电退出与土地再利用:山西焦煤控股的西山热电因机组规模小、能耗高,2025年全面关停发电机组,腾退土地用于新能源项目,预计减少亏损1.52亿元。国投电力、华能集团剥离低效煤电机组,累计减少亏损超40亿元。
■ 区域市场调整:大唐集团退出华东区域4家火电厂,置换为西北风光基地项目;广东能源集团转让海南子公司股权,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综合能源服务。
2、新能源低效项目收缩
■ 分布式光伏退出:央企加速转让分布式光伏资产超4GW,受强制配储政策影响,项目IRR降至6%-8%。地方国企通过“股权合作+资产回购”接盘,协鑫能科置换800MW分布式电站为集中式光伏指标,资产周转率提升45%。
■ 非核心业务剥离:国家能源集团退出保险、信托等7家非主业公司,回笼资金180亿元;电投产融剥离金融业务(占比从32%降至4%),聚焦核电主业。
3、技术风险与合规退出
■ 消纳困难项目终止:内蒙古某光伏项目因电网消纳不足被终止,尽管收益率达8.53%。
■ 法律瑕疵资产清理:部分央企因项目手续不全或未通过合规审查而出售相关资产,例如某电力集团清理未通过环保整改的电站。

四、典型案例解析
1、国家电投:进退平衡的范式
■ 资产注入:通过远达环保、电投产融平台注入水电(五凌电力)、核电(电投核能)资产,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7%,度电成本下降12%。
■ 低效资产剥离:转让分布式光伏资产2GW,并关停30万千瓦以下火电机组,腾退土地建设储能电站。
2、华电国际:火电转型与资产证券化
■ 重组路径:注入集团1.43亿千瓦未上市资产(包括核电与新能源项目),装机弹性提升150%。2024年启动电投核能100%股权置换,剥离低效资本控股业务。
■ 资本效应:股价不足5元,市净率仅0.8倍,外资沪港通增持超2亿股,重组后估值或翻倍。
3、山西焦煤:传统能源的转型阵痛
■ 关停决策:西山热电因净资产-0.93亿元、年亏损1.52亿元,2025年全面关停机组,转向风能、太阳能投资。
■ 区域影响:太原市新供热系统替代其负荷,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推动山西能源结构优化。

五、挑战与未来趋势
1、结构性矛盾与技术风险
● 区域保护与估值泡沫:跨省并购溢价超15%(东部项目估值较西部高20%),储能企业并购PE中位数达35倍(行业平均18倍)。
 技术整合难题:需解决储能系统兼容性(如锂电池热失控风险)、虚拟电厂标准化等。
3、国际化与ESG导向
■ 海外并购:参考国家能源集团收购东南亚光伏企业,输出“新能源+储能”解决方案。
■ ESG优化:通过出售高碳资产提升ESG评级,吸引绿色投资。例如,中广核资产重组后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0%。
4、政策与市场协同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完善电价市场化机制(如绿电交易溢价0.02-0.05元/kWh)。
■ 技术补贴与成本控制:氢能设备补贴30%、储能度电成本下降至0.3元/kWh,推动商业化进程。

六、结论
2025年,电力行业重组整合呈现“有进有退、质量优先”的特征。企业需以资产证券化为抓手,聚焦技术制高点与区域协同效应,同时通过剥离低效资产优化资本结构。未来,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数字化运营优势的国企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导者。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国资委文件、上市公司公告行业研报及企业公开披露信息

获取更多信息请拨打
400-677-3078
在线留言
在线提交您的需求,我们将尽快安排顾问与您联系
新闻中心
原创洞察
400-677-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