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略智库Taolue think
行业热点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韬略智库 > 行业热点
创新型国有企业-在“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上的策略思考

发表时间:2023-03-29 浏览次数:1419


一、国企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有企业在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然而国有企业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还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1. 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有待加强

相较于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仍有较大差距。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至2020年研发投入全球排名前50位的公司中,美国有21家公司,中国只有3家企业进入前50,分别是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相较于国内外高水平创新型企业如华为、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公司等,我国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尚存较大差距,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创新产出能力不高。

2. 国有企业原创技术成果与科技强国推动制造强国目标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创新模式仍为集成创新,缺乏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颠覆性创新能力。高端芯片、先进材料、核心设计软件、零部件、重要科学仪器等仍无法自给,在专用装备及设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电力装备等部分优势领域也存在技术短板问题。由此,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产品技术供应中断会致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冲击。对标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目标,我国国有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及成果尚不足以助力建成科技强国、制造强国。

3. 国有企业在不同领域的原始创新水平差距较大

在我国高铁、通信器材、风力涡轮机、装备等领域,我国国有企业学习和成长十分迅速,经过不懈努力,部分技术处于世界范围内领跑地位。但在科技密集型行业,包括半导体设计、化学品、制药等,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端数控机床、科学医疗仪器、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仍依靠进口。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都构成了极大地威胁和阻碍。

4. 国有企业原始创新的开放与合作程度不高

国有企业整合外部各类优秀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科技创新的开放程度还需加强。目前,国有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主要为内部创新,在创新方面与外部合作的意愿较低,客户、供应商等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是国有企业选择的重要对象,但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围绕创新链的合作程度较低,这种现象导致产业链与创新链不匹配,创新成果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5. 国有企业原始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引领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欠缺也导致国有企业距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存在差距,引领带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不少中央企业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以市场为主导,还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市场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外,国有企业中围绕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致使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活动的推力不够。由于创新成功获得收益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研发经费的支持,并具有较大失败的风险,导致利润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致使国有企业管理者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较低。

二、国企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的策略

1. 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心剂”

创新成果的涌现与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需要持续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为保障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国有企业要围绕创新强化自主投入机制,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拓宽创新投入引进方式,多渠道筹措研发经费,为国有企业技术原始创新保驾护航。此外,针对创新投入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使资源配置合理,投入的资源物尽其用,力争投入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2. 明确科技发展重点及趋势,引领原始创新活动

国有企业应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及发展目标,兼顾国家总体的顶层设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国有企业原创技术发展的策略和战略,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对创新机会进行动态识别,研判技术的发展趋势及重点,针对关键领域原始创新新进行统筹布局,明确技术发展路径,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引领作用。根据国有企业自身优势,聚焦重要领域,开展创新活动,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跑转变为并跑、领跑,努力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对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 补短板和长优势并举,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针对国有企业在不同领域创新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国有企业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从国家短期及长期的战略需求出发,围绕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突出“从0到1”的原创导向,明确重点发展的关键领域,使各领域技术均衡发展。在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产业链关键环节补齐短板,扭转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削弱对国际领先技术的依赖程度。在我国技术水平处于领跑地位的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并将其打造成为全球供应链中无可取代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在原创技术补短板方面发挥重要力量,可以使关键核心技术不再受到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在我国已形成优势的技术领域锻造长板,在外部断供时拥有王牌,在产业链中掌握话语权。

4. 集国内优质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国有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民口单位的协同创新,共同搭建创新平台,在技术原始创新过程中加强联合,共享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力量。围绕关键技术、核心元器件、原材料、基础软件等共性技术开展协同攻关,有效牵引、精准整合各领域优势科技创新力量,形成强大创新合力努力实现更多原创成果,提升新兴前沿技术在关键领域的应用水平切实发挥科技策源地的创新引领作用。重视人才资源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沃土,不断为创新活动注入新鲜血液。

5. 优化完善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

建议国有企业不断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相应配套政策,加强改革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充分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市场化激励与考核机制,建立项目分红、岗位激励等经济激励机制,包含对人员的薪酬、奖励、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的激励。由于科研工作具有前瞻性和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产生实际效益,因此,激励机制应避免与考核过分挂钩,给予科研人员一定试错空间,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创新失败免责机制,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和人才动能。

三、广东省属国企在集成电路核心技术攻关案例分析

1. 广东省属企业在参与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中面临的挑战

国家高度重视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首次提出在广东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第三极,这是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在广东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的过程中,需要广东省属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发挥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属企业以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和研发成果申报全覆盖为抓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自主创新向纵深发展,科技实力稳步提升,科技成果持续产出,扎实推进“两个全覆盖”工作,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效和进展。但是,由于受制于现有产业基础,广东省属企业对集成电路行业理解不深,投资布局参与力度低,参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力度不强。

(1) 产业布局大多在传统领域,不具备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的能力

一是广东省属企业的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在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布局极少。目前广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约为2万亿元,大部分资产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务、金融控股等领域,而制造业资产总额只有1074.96亿元,只占广东省属企业总额的5.42%,主要分布在绿色石化、不锈钢、电子信息等板块。重点布局传统领域造成广东省属企业存在自主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强、转型动力不够等问题,转型发展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只有少数广东省属企业在集成电路产业进行了布局,但均为非核心环节。产业类国有企业主要通过下属上市公司来布局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运营类国有企业,主要以参与上市公司的短期定向增发为主支持集成电路企业发展。

二是科技研发不具备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的能力。首先是科技研发机构分布不平衡,“少、小、散、弱”现象明显。在数量方面,科技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5家广东省属企业,一半以上广东省属企业只拥有1~2家研发机构,个别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机构;在性质和研究方向方面,以应用型研究为主体,自主型、原创型研发和产业战略性研究比较薄弱,产业战略性研究机构几乎空白,仅有2家。在规格方面,国家级高级别研发机构较少,占比为14%。其次是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足,研发强度低,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少。虽然2020年广东省属企业R&D经费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有较大增幅,但部分广东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未达到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2021年上半年,广东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及研发经费投入分别为1.14%和29.1亿元,在全国省市排名第10位。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也主要集中在个别科技研发实力强的企业。

(2) 集成电路产业链“卡脖子”问题突出,问题破解需要深厚的产业沉淀和经验积累,广东省属企业介入难度大

一是集成电路产业沉淀和经验积累不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作为高精尖科技行业,是一个庞杂的产业生态,工业难度和规模要求决定了其并非简单地靠一家或几家企业就能够实现设计、生产、制造等全流程。集成电路行业的成功离不开人才、资源、市场、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广东省属企业介入该行业的难度非常大。目前,广东省内除部分优质芯片设计企业可参与全球竞争以外,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芯片研发设计能力弱,高端芯片高度依赖进口,可替代性很弱,存在“断供”风险。高端芯片的制造仍依赖台积电代工,国内企业仍无法生产;开发工具软件主要从美国企业采购,光刻机、刻蚀设备、离子注入机等关键设备主要由美、日等国家把控;核心原材料高纯度硅(12英寸硅片)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芯片高端制造、设计工具、关键设备、原材料等方面严重受制于人,存在“断链”风险。

二是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目前集成电路领域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广东省属企业的科研领军型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人才引进机制不够灵活,未能有效吸引科技人才聚集,人才供求矛盾突出。调研发现,广东省属企业在集成电路领域目前还没有一个领军人才,没有一个专门研发机构,研究人员、工程人员屈指可数。除个别企业拥有少量人才,几乎所有广东省属企业都没有集成电路研究人才。

(3) 体制机制存在障碍,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理解不到位,广东省属企业对投资集成电路项目缺乏积极性

一是体制机制存在障碍。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具有前期投资金额高、研发投入大、产生效益慢但后期收益较高等特点,与国资现行考核要求短期收益、稳定收益有矛盾,导致广东省属企业对投资集成电路项目缺乏积极性。目前适用于广东省属企业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创新及战略性投资有关考核机制、激励容错机制等还不健全,与广东省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还不顺畅,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地难的局面。

二是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理解不到位。广东省属企业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规划理解不到位,缺乏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系统性、针对性研究,无法寻找到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正确发力点和工作方法。目前多数企业容易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项目当作一般投资项目,特别是对一些长期性的重大集成电路项目,没有正确认识到项目兼具战略性和市场性特点,更多从投资收益等角度进行内部论证。

2. 广东省属企业助力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的路径

解决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问题,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战略引领功能以及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的原则,以基金投资、产业并购、搭建平台等方式,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布局力度,助力广东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1) 建立“两个机制”,增强顶层推动力度和广东省属企业的产业理解深度

一是创建联系工作机制,加强顶层指导和协调力度。在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顶层机制下,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国资委等部门建立联系工作机制,负责整体指导广东省属企业围绕主业,按照《广东省加快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东省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提出的5项重点任务及8大工程要求,确定参与集成电路产业等科技创新方向和投资重点领域的相关工作,加快推动广东省属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引导广东省属国有资本更多布局集成电路等战略性产业。

二是创建学习研究机制,持续提升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理解。应推动广东省属企业深刻认识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的重大意义,加强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研究力度,增强与行业领军企业、投资机构及研究机构的沟通交流,深入调查研究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判断市场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要面向全球,特别是院士级以上学者、国内外专家广发英雄帖,组建决策智囊团,对广东省属企业在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技术选择、引进决策、投资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出谋划策,确保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通过决策智囊团在集成电路产业界和科技界的人脉,吸引更多科研人才来广东发展。

(2) 实施“两个丰富”,推动解决资本投入不足问题

一是丰富资本投入路径,通过基金投资带动社会资本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参考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以及广东集成电路基金的经验及优势做法,探索由广东省属企业集成电路基金投入优化机制。由广东省属投资运营类国企负责基金“募、投、管、退”全流程工作,以母子基金的模式开展“市场化、专业化、法治化”运作。母基金的出资通过投资运营类国企自筹资金的方式来解决,再以不低于3倍的带动比引导包括港澳资金等在内的社会资本成立子基金,形成基金群,投向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高端芯片设计等集成电路产业链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

二是丰富资本投入主体,以定位更加精准的国有中长期资本投入满足对集成电路产业战略性支撑目标。可借鉴深圳市组建重大产业投资集团以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支持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问题的实践经验,由广东省属企业在条件具备时组建重大产业投资集团,作为省重大引领性产业战略投资平台和主要抓手,以服务国家战略、凸显国企责任为定位,聚焦“卡脖子”产业项目建链补链强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发挥国有资本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中的服务支撑作用。

(3) 推动“两个参与”,解决产业介入难问题

一是积极参与重大产业集团的组建工作。湾区半导体产业集团、广大融智集团等特大型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集团正在组建中,各级国有企业可通过参股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专业团队运营、高度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模式,积极与国内外领军企业、优秀团队开展市场化合作,发挥特大型产业集团在实施“广东强芯”工程中的关键作用,推进产业“卡脖子”项目的国内外收并购工作。

二是参与省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各级国有企业要以资金投入、科研合作、业务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建设,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支持高端芯片量产前首轮流片,推动FPGA、超高清视频SoC等高端芯片研发及产业化。此外,通过加强产学研平台合作建设,依托国有企业自身产业基础,提供有关应用及实验场景,加快“卡脖子”领域有关研究成果的产业化速度,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4) 建设“两个平台”,提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国企路径

一是建设协调对接平台。发挥国有企业信用度高、影响力大的协调对接优势,设立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和技术交易平台,链接需求和供给两端,建立集成电路企业技术需求张榜、揭榜平台,并对形成的对接项目进行择优投资和支持,实现创新资源更广泛、更精准、更有效的配置。

二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鉴于广东省属企业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的基础较为薄弱,可以参考广东省科技厅建设省实验室的模式,集中资金力量,由广东省属企业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建设集成电路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国资旧有限制,通过引进院士级的领军人员领衔建设创新平台,在短时间内集聚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高强度开展相关集成电路领域科研攻关。重大创新平台不仅负责新技术的引进以及自主技术的研发,并且要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平台,通过引进一批具备深厚集成电路研究水平的技术专家,建立高新技术、优质项目、资金、人才等充分交流、互相促进的良好产业生态。

(5) 夯实“两个基础”,提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有效保障

一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基础,激发广东省属企业干事活力。由省国资委组织研究完善广东省属企业承担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任务的考核机制。对广东省属产业类国企,将解决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问题的研发强度、研发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成果、考核评价、激励容错机制等纳入考核体系。对广东省属投资运营类国企,采用分类考核的方式,对投资战略性投资项目和一般性项目区别对待,将重大战略任务承担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淡化短期指标,适当降低战略性项目短期经济指标考核要求,争取长期突破,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攻关项目。对投资重大战略性项目可采用“只加分不扣分”的考核模式,并建立增量奖励机制,激发企业自主科技创新以及参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的内生动力。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优秀人才集聚。集成电路产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要支持各级国有企业落实好研发机构全覆盖的工作,依托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建立市场化招聘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集成电路领军人才和产业高端人才来大湾区发展。国有企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的人才交流,形成人才共同培养机制,加快自身人才培养,壮大人才队伍。


400-677-3078
在线QQ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